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3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120篇
林业   50篇
农学   57篇
基础科学   11篇
  207篇
综合类   390篇
农作物   47篇
水产渔业   270篇
畜牧兽医   63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10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利用GIS分析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场的时空变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中西太平洋1984~2003年金枪鱼围网渔业的渔获量统计资料,利用G IS定性分析方法和数值分析方法对中西太平洋海区的金枪鱼围网渔场的时空变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4年到1991年,CPUE值在12.0~17.3 t/(d.n)之间;1992年至2003年,CPUE值在19.1~27.9 t/(d.n)之间,两个阶段的CPUE差异显著;Ⅰ、Ⅱ和Ⅲ类渔场基本上全部分布在5°S~5°N、140°E~180°之间,但Ⅲ类渔场在南半球略往东延伸,在10~5°S、155°~160°E之间也有分布;Ⅳ、Ⅴ类渔场则分布在Ⅰ、Ⅱ和Ⅲ类渔场的周边,其中Ⅳ类渔场主要位于东经地区,Ⅴ类渔场主要位于西经地区。  相似文献   
102.
为深入全面地认识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的繁殖策略,本研究选取2018—2021年西南大西洋公海海域收集的阿根廷滑柔鱼雄性成熟个体样本,利用残差指标分析法计算体质量–胴长标准差作为个体的体征指标,并利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体征和性腺指数与栖息海域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阿根廷滑柔鱼雄性成熟个体的胴长为143~291 mm,体质量为89~559 g,体型以2020年的最大,2018年的最小。2018年和2020年成熟个体的体质量–胴长幂函数关系b值与匀速生长(b=3)存在显著性差异。体征以2020年的体征最好,2018年和2021年的体征较差;性腺指数则以2020年的最低, 2018年和2021年次之。体征与海表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海表温度为9.0~12.5 ℃时,体征随海表温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1 mg/m3左右,体征处于较佳状态。性腺指数仅与海表温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海表温度为15 ℃左右处于较大值。以上结果表明,阿根廷滑柔鱼雄性成熟个体的体征与生殖投入存在权衡,海表温度对体征和生殖投入均有显著影响,且叶绿素a质量浓度也对体征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3.
基于年际间降水波动性与粮食生产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粮食生产适应度评价的概念模型,并建立评价标准,将粮食生产适应度分为1~4级。以位于北方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选取乌兰察布市1959—2009年逐年粮食产量、播种面积数据,逐年逐日气温、降水量数据,结合数学统计分析揭示了区域粮食生产适应水平的变化趋势。气象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降水在波动中有小幅降低,近30年年平均降水量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约30 mm;同期气温升高约3.1℃,区域整体暖干旱化趋势明显。粮食生产状况统计结果显示:这一时段内粮食单产上升趋势明显、气象产量波动较大。基于适应度评价模型,该区粮食生产适应水平大致经历了由4级降至1级、至1995年后又升至3级的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在区域气候条件变化和技术经济进步的情况下,人们通过不断调整适应措施来应对变化,其间,适应水平呈现高低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4.
通过连续2 a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覆盖处理(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对玉米种植增温、保湿作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处理增温次序为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无覆盖秸秆覆盖;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2 a玉米各生育时期土壤贮水量平均比无覆盖高24.7mm、19.9mm和13.1 mm;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2a平均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1.55%、9.53%和4.70%,WUE分别提高17.35%、14.11%和8.22%,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1.81%、8.60%和5.05%。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增温保湿和增产效果低于普通地膜,但是生物可降解地膜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生态效益考虑,今后应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5.
以黑龙江省大庆市盐碱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有机种植对盐碱土主要温室气体(N2O和CO2)排放的影响。采用IPCC(1992)的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计算及对比,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种植,有机种植的温室气体(N2O、CO2)排放通量值较低,说明有机种植对盐碱土旱田的温室气体(N2O、CO2)有减排作用。在盐碱土上有机种植大豆、玉米,随着有机种植年限的增加,温室气体(N2O、CO2)的排放值略有变化,但差异不显著,且总体的增温潜势依然低于常规种植。而且,有机种植增加了试验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6.
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业管理策略评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捕捞量一直维持在最大持续产量附近,其整体资源处于风险状态。由于渔业数据存在各种误差,渔业资源评估结果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传统的渔业资源管理方法会影响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渔业管理策略评价是一种系统方法,通过计算机模拟管理对象的渔业系统,设定合理的管理目标,然后测试和评价不同渔业管理策略的表现,可以提高渔业管理成功的概率,在渔业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本研究根据印度洋黄鳍金枪鱼的生活史特征参数和渔业数据,建立操作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对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业不同管理策略的结果进行评价,从而选择适宜的管理策略,为印度洋黄鳍金枪鱼资源持续发展提供建议。本研究共设置25种管理策略,通过渔业管理策略评价(management strategy evaluation,MSE),并结合各种不确定性,得到最合适的管理策略是管理策略7,即F设置为0.2,SSB设置为600 000 t。  相似文献   
107.
中医论风证的辨证治疗,向来仅注重火热、阳亢、阴虚、血虚等引起的风证,绝少论及阳虚动风。本文从阳虚生风的理论、病证类型、辨证要点等方面简要论述了阳虚阴盛同样引起动风证,并例举临床病例以详解辨证关键。  相似文献   
108.
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麦田土壤呼吸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同步模拟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田间开放式气候变化平台为依托,研究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的对照处理(CK)、CO_2浓度升高(CE)、试验增温(WA)以及两者同时升高(CW)对小麦土壤呼吸、脲酶和转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CE处理的小麦季土壤呼吸速率没有显著变化,而升温处理(WA和CW)的土壤呼吸速率显著提高;在分蘖期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在抽穗和成熟期,升温处理显著提高了转化酶活性,而CE处理显著提高了抽穗期转化酶活性;与对照相比,CE处理土壤脲酶活性没有变化,而WA处理显著提高了抽穗期的土壤脲酶活性。可见,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不同生育期的土壤呼吸和酶活性影响存在差异,而且土壤呼吸、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对温度升高的响应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09.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黑龙江地区热量资源显著增加。从生态适宜度的角度分析了黑龙江地区改一熟制为大麦-荞麦二熟制的可行性。首先基于作物生育期特点及前人研究成果,利用温度、降水、日照和生态适宜度模型计算适宜度值,并通过生态适宜度与相对气象产量的相关分析确定作物减产临界值,以减产率为0、15%和30%作为作物适宜度划分阈值,进一步利用ArcGIS进行栅格叠加产生大麦-荞麦二熟制生态适宜度分布图,发现黑龙江部分地区已具备发展二熟制的生态条件。大麦-荞麦二熟制与传统种植模式对比,显示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即使灌溉一次仍有一定优势;最后从经济效益和劳动力需求两方面分析大麦-荞麦社会效益,表明大麦-荞麦模式具有较高推广度。  相似文献   
110.
模拟增温对半干旱雨养区春小麦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明确未来气候变化对半干旱区春小麦生产的影响,了解增温条件下春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物质生产的响应特点以及光合产物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利用开放式红外增温系统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即不增温(对照)、增温1和2℃,模拟田间增温对春小麦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增加,春小麦发育加快,全生育期明显缩短,增温1和2℃,比对照分别缩短7和11 d;从各器官干物质生产来看,相对于对照,在增温1、2℃处理下,叶干物质质量在三叶期分别增加了11.23%和27.49%,在拔节期及其以后分别平均降低了20.12%和30.83%。茎干物质质量在拔节期及其以前分别平均增加了17.30%和30.30%,拔节期以后分别平均降低了13.19%和22.09%。根干物质质量在孕穗期及其以前分别平均增加了10.26%和23.30%,孕穗期以后分别平均降低了15.79%和26.05%。穗干物质质量分别平均降低16.43%和29.00%;增温处理下春小麦物质生产随时间的响应规律主要是由净同化率的变化所致;从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来看,与对照相比,增温1、2℃处理下,春小麦叶和穗干物质质量占全株干物质质量的比例在整个生育期分别平均下降了8.32%、12.01%和0.56%、3.40%,且增温幅度越大,下降的越多。增温1、2℃处理下,茎和根干物质质量占全株干物质质量的比例在整个生育期分别平均增加了3.92%、6.25%和3.86%、8.71%,且增温幅度越大,增加的越多。结果为中国半干旱区春小麦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敏感性及适应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